
一般采用抗側滾扭桿裝置調節軌道車輛安全運行所需的抗側滾剛度,以滿足車輛運行所需的脫軌系數和柔性系數要求[1]。扭桿軸作為抗側滾扭桿裝置的主要受力部件,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抗側滾裝置的安全性。某型抗側滾扭桿軸材料為52CrMoV4鋼,棒材兩端鐓粗,扭桿軸中間部分噴丸。扭桿軸的主要生產工藝流程為:原材料(鋼廠)→來料檢測→下料→端部鐓粗→粗加工→標識→熱處理→矯直→精加工→磁粉檢測→噴丸→裝配→油漆。在某型號52CrMoV4鋼扭桿軸的熱處理后矯直工序,該扭桿軸頻繁發生斷裂現象,同一熱處理爐斷裂多根扭桿軸,且斷口相似。為查明斷裂原因,筆者對斷裂扭桿軸進行了一系列理化檢驗,并結合生產工藝過程對斷裂原因進行分析,最后提出改進建議,以避免該類問題再次發生。
1. 理化檢驗
1.1 斷口分析
將扭桿軸斷口切下,用超聲波清洗后,對斷口進行宏觀觀察。斷口宏觀形貌如圖1所示。由圖1可知:扭桿軸斷裂位置為桿件未鐓粗部位,斷口未見明顯的塑性變形,斷面比較平坦,可良好吻合,斷口粗糙呈顆粒狀,可見細小的放射狀條紋;放射狀條紋的收斂位置為斷裂源處,見圖1b)橢圓形區域。
在斷口處截取試樣,將試樣至于掃描電鏡下觀察,結果如圖2所示。由圖2可知:斷裂源處呈沿晶斷裂特征[見圖2a)];晶粒較粗大,晶界分離面上有細小的韌窩[見圖2b)];放射區域呈準解理斷裂形貌[見圖2c)],準結理為不連續的斷裂過程,各隱藏裂紋連接處時常發生較大的塑性變形,形成所謂撕裂棱,或形成微孔聚合的韌窩,有時甚至形成韌窩帶[2]。扭桿軸斷裂性質為脆性斷裂,斷裂源位于軸的表面,缺口和缺陷常是斷裂的起源處,有明顯的放射狀條紋,說明斷裂過程是急速的。
1.2 金相檢驗
扭桿軸材料(52CrMoV4鋼)含Mn、Cr、Ni等合金元素,合金元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鋼的淬透性和綜合力學性能[3]。52CrMoV4鋼有優良的淬透性,通過淬火加中溫回火,可以獲得均勻的回火屈氏體,以實現其良好的綜合性能。在斷裂扭桿軸表面和心部、斷裂源處分別截取1塊試樣進行金相檢驗,另外在正常扭桿軸相應位置截取1塊晶粒度試樣進行對比。
斷裂扭桿軸的微觀形貌如圖3所示。由圖3可知:斷裂扭桿軸表面試樣的顯微組織為回火屈氏體和少量碳化物[見圖3a)],為正常的調質組織,表面脫碳層深度為0.44 mm[見圖3b)];斷裂源處試樣磨面上局部有晶界融化和融化孔洞[見圖3c)],說明斷裂扭桿軸斷裂源處局部出現過燒;斷裂源處試樣晶粒度為5.0級[見圖3d)],正常扭桿軸晶粒度為9.5級[見圖3e)],一般情況下,晶粒尺寸越小,材料的強度和硬度越高,韌性越好[4-6];心部組織為回火屈氏體和少量馬氏體[見圖3f)],說明回火不夠充分,馬氏體未完全轉變。
1.3 力學性能測試
在斷裂扭桿軸1/2半徑處縱向截取1根拉伸試樣和3根沖擊試樣,在扭桿軸橫斷面截取洛氏硬度測試試樣,對試樣進行力學性能測試,結果如表1所示。由表1可知:斷裂扭桿軸的抗拉強度、洛氏硬度均高于技術要求,斷裂扭桿軸的斷后伸長率、沖擊吸收能量均低于技術要求。
1.4 原材料分析
對斷裂扭桿軸同批次材料進行化學成分、低倍組織、淬透性、非金屬夾雜物分析,結果如表2~5所示。由表2~5可知:斷裂扭桿軸同批次材料的化學成分、低倍組織、淬透性、非金屬夾雜物等均符合材料技術要求。
2. 綜合分析
扭桿軸斷裂性質為脆性斷裂,斷口宏觀形貌呈放射狀(或人字紋),微觀形貌呈解理(或準解理)狀的脆性斷口,其與材料本身、工藝過程引起的本質脆性有關,或由高溫、低溫等引起,因此對該類脆性斷裂原因進行分析時,要從材料本身、工藝過程和使用條件等方面去分析診斷。
從材料本身來看,扭桿軸原材料的化學成分、非金屬夾雜、淬透性、低倍組織均符合52CrMoV4鋼的技術要求,說明扭桿軸原材料符合要求。
從工藝過程分析,扭桿軸斷裂源位于軸的表面,微觀形貌呈沿晶斷裂特征。沿晶斷裂的產生原因除環境介質作用外,還有3種情況:① 晶界沉淀相引起的沿晶斷裂;② 雜質元素在晶界偏聚引起的沿晶斷裂;③ 金屬過熱、過燒引起的沿晶斷裂。斷裂扭桿軸表面顯微組織為回火屈氏體和少量碳化物,是正常的調質組織;斷裂源處存在局部過燒,因為斷裂源位于桿件未鐓粗部位,而鐓粗加熱為局部加熱,所以判定過燒是在熱處理過程中產生的。產生過熱、過燒的主要原因是淬火加熱溫度過高。在實際生產中,為達到節能增效的作用,采取了提高爐溫的快速加熱方式。斷裂源處局部晶界融化和融化孔洞是過燒的表現,扭桿軸存在過燒,從而導致材料脆化,增大了脆性斷裂的風險。
淬火時由于溫度過高,溫差增大,熱應力相應增大,同時還增強了材料的淬透性,使組織應力相應提高,增加了總變形量[7]。由于回火時間不充分,心部組織有少量馬氏體存在,硬度偏高導致組織存在內應力,故材料韌性降低。不良熱處理導致材料產生脆性組織、淬火裂紋,淬火后消除應力不及時或不充分等都能引起脆性斷裂[8]。回火時間的基本原則是保證工件燒透和組織轉變充分,以及應力得到消除。鋼的硬度隨著回火時間的延長而下降。扭桿軸熱處理時變形量增大導致矯直時所施加的力增大,同時回火不足使材料有內應力存在,材料韌性降低,最終導致矯直時扭桿軸發生脆性斷裂。
3. 結論與建議
(1)該批次扭桿軸生產時的熱處理工藝不當。淬火時加熱溫度過高導致材料過熱、過燒,材料脆化;回火時間不充分使組織未完全轉變、應力未得到消除,導致材料的韌性降低;不規范的熱處理工藝導致扭桿軸變形量增大,矯直時所施加力增大,從而導致扭桿軸斷裂。
(2)建議制定合理的熱處理工藝制度,并嚴格遵守,定期核查加熱爐溫度。首先,嚴格控制好淬火溫度,生產中如果采用提高爐溫的方法來縮短加熱時間、提高生產效率或節約能源,應將溫度控制在不使材料出現過熱、過燒的范圍內;其次,嚴格控制好回火時間,以保證工件燒透和組織轉變充分,同時消除內應力。此外,還應提高熱處理爐內溫度的均勻性,注意保護工件表面,防止或減少表面脫碳。
文章來源——材料與測試網